小心!別讓食物「塑」造健康
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塑膠是很常見的材料之一,除了輕便好用的塑膠袋以外,舉凡家具、工具,甚至是餐具(刀叉、吸管…等)及食物容器(碗盤、餐盒…等),塑膠製品幾乎無所不在。
便利的同時 隱藏著威脅
當我們習以為常地享受著塑膠製品的便利時,是否曾想過它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編著的《不可不問的塑膠類200問》手冊所載:「塑膠於製造生產過程中,為賦予其特定功能需求的性質,可能會注入一些添加物,如色素、抗氧化劑、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鹽類,DEHP)等,其中,部份塑化劑成分具有類似環境賀爾蒙的作用,在不正確使用食品容器或包裝的情況下(如過於高溫)或加工不良(塑膠聚合不良而增加融出的機會),這些物質即有可能與食品接觸後,進而侵入到體內,而產生安全疑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塑化劑雖然不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立即的危害,但若是長期大量的攝取,就會對人體造成慢性影響,不但會干擾內分泌系統,易使得男童雄性激素降低,出現女性化行為或傾向,長大後還可能不孕;而女童則容易出現早熟現象,且塑化劑更可能存在於孕婦體內,而垂直傳給下一代。
生活四注意 塑毒不來擾
要避免「塑毒」的威脅,平時養成習慣很重要,不妨透過以下四點來注意,遠離塑化劑的危害。
一、謹慎使用塑膠容器:
熱食應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或加熱,若想要使用塑膠容器,則要選擇經檢驗合格的商品,可以塑膠容器材質標章(見附表)作為採購參考,並且避免過度加熱。
二、多喝水、攝取高纖:
當透過食物讓塑化劑進入體內後,通常一天內有一半的量會排出體外,而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更可加快代謝速度。
三、多吃天然食品:
許多加工食品常會添加塑化劑成份,最好少吃為妙,改以天然食材代替,以確保食安無虞。
四、養成運動習慣:
規律的運動除了可以維持健康的體態,更具有加速新陳代謝的功能,有效降低塑化劑在體內殘留。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加注意食品安全,謹慎使用塑膠製品,就可以在便利當中,同時擁有健康的人生。
看號碼,認識塑膠容器材質、謹慎使用
塑膠材質因為種類繁多,辨識不易,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Of Plastic Industry,SPI)制定一套由三個順時針方向循環箭頭構成的三角形號碼標誌(如圖),分別編上1到7號,代表七類不同的塑膠材質,不同號碼的塑膠容器的材質和耐熱度都不同,以下分項說明:
名稱 | 特性 | 常見容器 | 耐熱度(℃) |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ET) | 硬度韌性佳、質輕、不揮發、耐酸鹼 | 寶特瓶、市售飲料瓶、食用油瓶等 | 60~85 |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 耐腐蝕、耐酸鹼 |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 90~110 |
聚氯乙烯(PVC) | 可塑性高 | 保鮮膜、雞蛋盒、調味罐等 | 60~80 |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 耐腐蝕、耐酸鹼 |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 70~90 |
聚丙烯(PP) | 耐酸鹼、耐化學物質、耐碰撞、耐高溫 | 水杯、布丁盒、豆漿瓶等 | 100~140 |
聚苯乙烯(PS) | 吸水性低、安定性佳 | 養樂多瓶、冰淇淋盒、泡麵碗等 | 70~90 |
其他類(OTHER) 如: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美耐皿樹酯
| PC: 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 PLA: 質輕、透明美耐皿樹酯:耐高溫 | PC:嬰兒奶瓶、運動水壺、水杯等 PLA:餐飲店的冷飲杯、冰品杯、沙拉盒等 美耐皿樹酯:餐飲業碗盤 | 50 |
資料來源:環保署資源回收網、衛福部食藥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