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運動就一定不健康是個迷思嗎?
大家一定常聽到:運動能保持健康、運動才會健康、運動和健康幾乎畫上等號!已經有許多研究及文獻證實運動對健康的好處。那麼,不運動就等於不健康嗎?不運動但是活得好好的人還是為數不少。因此,我們不能不運動嗎?畢竟生活中有工作、家庭、朋友、還有一堆突發狀況要處理,平日忙碌的生活,讓我們默默把運動的重要性給往後排了。
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衰老」就是人體機能惡化的程度以及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剛出生時立即死亡的可能性相對較低。而人體機能惡化及死亡的可能性,隨著時間而增加,似乎是不可逆的。然而,實際上衰老的原因因人而異,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遺傳、生活、運動、飲食及睡眠習慣等等。
就像汽車一樣,會隨著時間老化,會開始有些小零件東壞西壞。效率開始降低,相同的油量(營養補充)卻只能跑更少的里程(活動量)。然而,根據駕駛習慣(生活/飲食/運動習慣)及保養精緻的程度,經過時間的推移後,你可以在同款汽車上看出顯著的壽命差異。從這個角度想,相較於出廠時間(年齡),你可以用機械結構的健康狀況確認車輛的健康,更有幫助。
人類是適應力極強的生物,我們有能力根據環境對我們的要求改變自己,在各種條件下都能生存。例如:肌肉在重力的負荷下會開始成長、免疫系統在接觸病毒後會適應病毒,產生強大而持久的免疫反應。而反向的例子則是,滑太多手機的人可能會近視,不戴眼鏡就看不清楚較遠的事物。
身體可以通過無數種方式來適應對它的要求。這些適應對於身體機能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強調一個簡單的事實:「健康是你身體適應的結果」。如果你能理解你的身體正在適應什麼,你就可以更好地控制你的健康。
另一個與衰老密切相關的因素是肌肉量的減少,常聽到長輩罹患了「肌少症」就是肌肉減少症。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肌肉質量會下降,器官運作的效率也會降低。然而,年紀並不是導致肌少症的絕對主因。其實,習慣才是!如果你不給你的肌肉提供定期刺激,它們就會開始萎縮。你使用它們的次數越少,它們萎縮得越快,這可以說是常識。
一個人面臨這種肌肉流失的速度和程度取決於我們的運動習慣、營養、遺傳以及各種潛在因素。正確的運動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建立和保持肌肉最有效的手段。不只肌肉,其實器官也適用於相似的適應機制。例如,心血管訓練可以提高心肺協同工作的能力,進而有效地將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相反,當一個人久坐不動時,他們利用這些器官系統的效率就會降低。
通過簡單地對身體增加更多的活動量,可提升人體積極適應的效益發生機率。如果你能更頻繁地對身體進行運動訓練,在生活中你就能讓身體有更好的能力抵抗衰老,這就是身體活動與器官儲備互相連結,用進廢退的道理。
身體的功能會因為沒有在使用而衰退,不運動會導致你身上的肌肉量減少,不只是你看得到的表層肌肉而已,那些與你的器官相連的深層肌肉也會跟著衰退,連帶你的免疫、代謝、消化等器官儲備的能力下降。所以運動真的會讓你更健康,而不運動也真的會讓你不健康。
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應先求有再求好,穩定持續地運動,不用把自己操到累得半死,我們的身體也會有適應性的成長。而養成運動習慣後,我們可以逐步調整強度與功能性。例如:走路到跑步就是一個強度的提升,但這邊提的強度是更多神經上的刺激,簡單的判斷基準是,你只要覺得強度有變高,那就是有!調整功能性的意思是,如果你運動的目標是有更好的體態,那你就該從走路進階到健身房而不是跑步;若是你運動的目標是身體更健康,這時候進階運動就該選擇功能性的訓練,因為功能性訓練的設計就是要讓你動得更好,有更完整的身體功能。
剛開始運動時你可能擔心身體狀況或體力問題,可以試著從散步或水中走路,這樣緩和不激烈的活動開始,每次30分鐘一週三次為目標。三週後,你應該習慣了原本的運動強度。這時可以將活動的強度增加,從走路變跑步,水中走路變游泳,也可以嘗試騎腳踏車或爬山等較為激烈的活動。由於強度的增加,可以持續的時間有可能會變短是正常的情況,不要氣餒,每週再試著增加持續的時間,身體會慢慢適應回來。接著以三週為一次週期,去調整運動的量與強度,建議一次調整一項就好,你可以單純的選擇增加時間,或是增加強度,跑得更快就是一種強度的增加。每三週改變一次不僅可以不斷給身體新的挑戰,完成挑戰的成就感也能增加你對運動的興趣。
運動也是需要學習的,當你開始養成習慣後,可以朝你有興趣的運動更近一步的發展,參與運動社團,或是請教練都是能讓你更專精且身處運動環境的好選擇。若是沒有特別喜好,那麼功能性訓練會是你最好的選擇,可以將你的身體潛能發揮到最極限。
運動應該是一種長期的生活習慣,從一個最小的量開始,讓身體慢慢的適應,再逐步推進強度,產生適應性的健康。現在就開始制訂你的運動計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