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達人壽首頁 保障規劃 樂活人生 保戶專區

歡迎回來

思覺失調症會好嗎?掌握治療黃金期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高收視率的社會寫實電視劇,是以台灣多起隨機殺人事件為背景,劇中觸及法律、醫學、媒體、社工等各界領域,其中最重要的主題是探討觀眾難以理解及憂心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此症被一般大眾列為「不友善」疾病,這種態度被定位為「惡」,思覺失調症為什麼會被視為「惡」?

 

別再誤解精神分裂  已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亞東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陳秉彥醫師表示,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台灣約有15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整體而言,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為1%,這是一種伴有慢性、反覆精神症狀的腦病變,產生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思覺失調症在2014年之前的舊稱是「精神分裂症」,目前已更名,更能呈現患者發病、就醫、康復和回歸社會的過程,期許民眾更能了解,走出精神分裂疾病的污名陰影。有病徵出現的患者,應及早就醫,積極接受藥物治療及精神復健,同時也希望社會大眾多認識、理解,並給予更多支持與關懷,讓他們的病情得以控制,回復應有的生活。

 

思覺失調症不同於憂鬱症  皆屬精神科疾病

若非戲劇傳播的影響力,一般人常會將思覺失調症誤認為是憂鬱症,兩者皆屬精神科疾病,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是會出現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等負性症狀,但症狀表現仍有不同,需要釐清,陳秉彥醫師解釋,憂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診斷,目前並沒有抽血或影像檢查予以判定,診斷時不能單就偶發的單次症狀判定,必須觀察一段時間,且經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以標準的精神科診斷性會談方式,確定相關特徵的症狀,才能確診。

 

憂鬱症

思覺失調症

症狀

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缺乏信心、勞累疲倦、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強烈悲傷、孤獨感、有自殺意念、無助、無力、無望等

有思考及知覺方面的失調,其中包括正性症狀和負性症狀。

正性症狀:思考方面會有妄想,知覺方面會有幻覺、幻聽。

負性症狀:缺乏人際互動、少了自我照顧能力、抑鬱、不太說話、不注重衛生。

發病前會有些前驅期症狀,多為個性出現變化,或有奇怪想法。

發病時間

平均發病年齡為24歲,但任何年齡都有發病機會。

成年初期,15~25歲左右。

發病原因

遺傳基因、家族病史、遭遇重大創傷、成長心理陰影、藥物影響、懷孕、生產等多重因素形成。

不明,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相關,發病前與正常人一般,可以正常生活。

製表人:編輯小組依據採訪亞東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陳秉彥醫師彙集編製。

 

積極接受治療復建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若積極接受治療,可以穩定控制病情,幫助提升生活品質。

陳秉彥醫師分析,思覺失調症的病情常是緩慢進行,不會突然之間變得非常嚴重,會有前驅症狀期(prodromal phase),病患會先出現個性轉變、與人交談變得困難的行為,進入疾病活躍期(active phase),正性症狀表現會很明顯,會有妄想、幻覺、幻聽等狀況,或非常激動、易怒。到了症狀殘留期(residual phase),常有負性症狀,情感得異常平淡、自我封閉、冷漠。

 

陳醫師建議,只要活躍期症狀超過一個月,屬於發病早期階段,就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是可以減少對腦部的傷害,降低學習、工作、社交及自我照顧能力的退化,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仍以「抗精神病藥物及長效針劑」做為治療首選,用藥較為方便,只要病人規律且穩定服藥、及規律接受長效針劑治療、醫師定期追蹤病情,有助症狀緩解及維持穩定,且能避免思覺失調症復發。


請問這篇文章內容對你有幫助嗎?


留言回應